低空经济已成为2024年的讨论热词,所谓“低空经济”是指以各类低空飞行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目前,国内低空领域主要以3000米以下非管制空域为主,涉及通用直升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等。
而普通用户生活里见到最多的,莫过于各种消费级无人机产品。每当到了热门景区,总会看到几个飞友手持遥控器,将无人机放飞到空中,去拍摄俯瞰视角下的景观全貌,无人机运行时旋翼高速转动产生的“嗡嗡”声也十分具有辨识度。
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有一个品牌,它自身的知名度甚至比这个小众赛道还要高,而且它也是很多人认知中与无人机直接划等号的品牌:大疆创新。根据《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大疆的估值已经超过1500亿元,同时其在无人机市场的市占率也超过7成。
按理说,“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对于新晋品牌并不友好,但在2024年里,由于低空经济概念的持续火热,很多企业也选择入局或者加码消费级无人机赛道,尤其是中国品牌,依靠本地产业链优势,让大疆、昊翔等品牌站在了全球的最前列。
与互联网、GPS定位一样,无人机最早的应用也来自于军事领域。早在20世纪,军用无人机产品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在民用市场的崭露头角,则要等到进入21世纪后。
最开始,小型民用无人机更多来源于自制与改装的领域,极客们在自家小作坊里鼓捣出四旋翼多旋翼飞行器的雏形,他们用开源飞控板、电子罗盘、气压计和GPS模块,努力让这些小飞机们在空中实现稳定悬停和操控。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属于模玩爱好者或来自大学实验室,一群爱玩的年轻人,就构成了这一波民用无人机的早期拓荒者。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们就像数码时代早期的手工艺人,用焊锡、螺丝和电路板来满足自己的飞行梦,同时也为未来消费级无人机的发展打下基础。
笔者注意到,不少无人机领域的大咖,其实都隐藏在这些“极客飞友”当中,其中就包括大疆的创始人汪滔、3D Robotics联合创始人Chris Anderson等等。
从2010年开始,消费级无人机开始爆发。无人机研发工程师余杭表示:“消费级无人机爆发的前置条件之一,便是传感器与计算芯片价格下降,这都要得益于智能手机供应链成熟和锂电池技术的提升,让多旋翼无人机的成本和操作难度明显降低。”
从2010年到2013年,智能手机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级无人机也进入从个人DIY产品逐渐转为成品销售的发展新阶段。像是法国的Parrot、美国的3D Robotics,以及开篇提到的大疆,都是在这个时段入局消费级无人机市场。
对于很多国内用户来说,提到了解到的第一台无人机,应该都会想到大疆的精灵(Phantom)系列,然而它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台消费级无人机。早在2010年,Parrot就发布了名为AR.DRONE的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彼时,大疆还在专注于飞控系统的研发和优化。
初代AR.DRONE并没有引进国内,299美元的定价在当时可谓是“售价不菲”,要知道同年的iPhone4系列起售价只有199美元。并且,其产品的实际表现层面也优劣参半。
一位接触过这款产品的资深飞友小徐告诉笔者:“AR.DRONE通过手机、平板就能操控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上手门槛,这一操作方式直到今天都还是很多无人机厂商沿用。但另一方面,单次12-15分钟的续航能力和羸弱的遥控信号,导致它既飞不远也飞不高,俨然就是一个玩具,再加上高售价,我都是很多年后以废品价从一位欧洲玩家手里收来了这款产品。”
2012年,AR.DRONE2被引入国内,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一明显不符合“儿童玩具”的科技产品,却选择在玩具反斗城独家发售。而且2399元的售价,既超出了大众对玩具反斗城里“玩具售价”的认知,同时也让很多极客用户望而却步,再加上相比前代进步并不大。
如果回到那个时代,笔者更建议你花1999元去买一台小米手机1代,最起码后者有收藏价值,还能免费获得小米1999元红包券。
作为一名至今还在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老飞”,高富提到:“说起来,我也算是国内较早接触消费级无人机的个人用户,2015年前后就开始玩无人机,当时国内这个圈子还很小,大家也都是在摸索着玩,市面上的成品无人机都很少见,即便是有一定航空模型基础的人,想把无人机玩好都不容易。”
同一时期,除了Parrot以外,成立于2009年的3D Robotics公司也是比大疆更早进入消费级无人机领域,这家公司最初专注于开发开源飞行控制系统(如ArduPilot),为无人机爱好者和开发者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
2012年底,3D Robotics宣布将推出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并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推出了Iris、Solo两款产品。从产品推出时间上来说,3D Robotics和Parrot都比大疆更有先发优势,而且在很多产品的功能思路上,3D Robotics也非常领先,像是一键拍摄、智能跟随等功能,放在今天看也不过时。
应该说,在消费机无人机的“蛮荒时代”,欧美企业就是该领域的“先行者”,从概念提出到产品落地,都比中国企业要快一些,同时欧美市场对消费级无人机的接受程度也要比国内高很多,这点从大疆选择在美国市场发售第一代精灵无人机的决策上,也能得到验证。
然而,上述两家消费级无人机的“鼻祖企业”,如今在该领域几乎都是“查无此人”的状态。其中,最先倒下的是3D Robotics,2016年便传出裁员信息,据海外媒体报道,该公司在烧掉了1亿美元的风投后,无奈地裁掉了150名员工。
对于公司已经倒闭的传言,公司负责人Chris Anderson曾亲自下场辟谣,他声称3D Robotics只是退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今后业务全面转向工业、商用无人机的相关应用。此外,笔者还注意到,3D Robotics的海外社交媒体已于2021年停更,如今在其品牌官网,也只能购买到一些用于组装无人机的零部件而已。
然后是Parrot,坚持到2019年,公司宣布停止生产消费级无人机,将业务重心转向安全监控、测绘和农业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nafi系列无人机,特别针对执法、搜救等特定应用场景,2021年公布的一份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仅剩2.5%,而且还遭遇了同比下滑。
从2013年往后,无人机赛道的主角就变成了中国品牌,随着大疆推出精灵(Phantom)1代的发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被投下了一颗“炸弹”。正如前文提到的,精灵1代其实并未在国内发售,大疆也知道当时的欧美市场其实比中国市场对消费级无人机的接受度更高,市场也更加成熟。
与同期的竞品AR.DRONE2相比,大疆精灵1代的操控距离更远,同时可以挂载相机等配件,而且飞控技术和动力配置上也更好,还提供了返航功能,虽然售价明显偏高(649美元),但依然在海外市场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也许是因为大疆的知名度太高、市场份额太大,总是会让很多人忽略了同期其他的中国品牌。在经过一番研究后,笔者发现,大疆并不是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独苗”,1999年成立的昊翔(Yuneec),2014年便入局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推出了Typhoon Q500,与同期的大疆产品相比,产品力上也没有被拉开太大差距。
笔者分析认为,昊翔之所以能够入局无人机市场,主要还是得益于此前就推出过遥控飞机、固定翼载人电动飞机等,拥有比较丰富的制造经验,因此在小型航空器相关技术上有一定的积累,2015年,公司还曾获得过英特尔投资的6000万美元。
如今,昊翔和Parrot差不多,虽然消费级无人机产品没什么声量,但是依然活跃在小型飞行器市场,营收更多依赖商用和定制化无人机解决方案。2021年的调查数据中,其在美国市场拥有2.6%的市场份额,位列TOP3。
同一时期,国内无人飞行器市场还涌现出了零度智控、极飞科技、亿航等品牌,但其中有些并不涉及消费级产品(比如极飞科技),有些已经宣布破产重组(比如零度智控),因此在本文中不做讨论。
在笔者看来,大疆之所以能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快速取得成功,核心离不开大家对国内企业的常有认知:卷。如果说现在大疆的无人机算是“挤牙膏”式更新,那2013~2016年的大疆,在无人机领域可谓是“腹泻式”更新,精灵系列基本上做到了半年完成1次小迭代、1年完成一次大迭代。
从初代精灵到精灵4,大疆已经为无人机加入了全方位避障、1英寸传感器云台相机,这些即便在今天看起来依然是无人机领域最尖端的技术。除了精灵系列,大疆还在同时布局更高端的航拍影视领域,并于2014年11月发布了悟系列的第一款产品,它采用可折叠设计、自带云台相机并支持4K摄影。
这是什么概念?从2015年开始,大疆就开始同时更新两个消费级无人机产品线,此时的竞争对手基本还停留在2年迭代一次的速度,大疆则要一年推出3-4款产品,再加上自身在飞控方面的积累远比其他品牌更深,配合国内由于无人机需求不断扩大而快速完善的产业链,让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的做工、功能覆盖、信号连接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迅速超越了同行。
应该说,到2018年,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奠定。数据显示,其全球无人机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成,北美无人机市场的份额更是超过8成。
即便如此,消费级无人机赛道的入局者数量并没有减少,其中为人熟知的包括Skydio、道通智能等等,尤其是Skydio,公司强调其所有无人机均在美国设计、编程和制造,并从美国公司采购智能组件,说白了就是希望得到美国政府的更多支持。
今年11月,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博鱼体育平台Skydio声称由于公司遭到中方制裁,不得不对无人机的电池采取定量配给,该公司表示,预计要到明年春季才有可能找到新供应商,此后还传出了Skydio无人机产线停产的消息。
有人说,大疆仅凭一己之力就让中国无人机超越了美国无人机,这句话在笔者看来只对了一半。从市场层面来看,大疆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确实将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在产品力、技术积累、服务生态、销售网络覆盖等方面,也能算得上是“遥遥领先”,但这也离不开它背后所拥有的供应链后盾。
实际上,无人机从研发到制造环节,涉及到了多个领域,从钛合金、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尖端材料的加工到各类传感器、电路板的制造和适配,再到底层飞控算法、图传技术的开发等等。截止2024年4月,无人机与eVTOL产业上市企业已超过20家,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了250家。
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金伟今年就公开表示,我国在无人机领域增速较快,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今年1月,随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正式施行,中国无人机市场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笔者曾发布《无人机新规实施,愈加严格的管控成为无人机发展的“双刃剑” 钛媒体焦点》一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包括新规解读、市场影响等等。
说回消费级无人机,随着相关规定的逐步完善,对于国内的飞友其实是一件好事,而对于企业来说,也诞生了新的机遇。2024年,可以看到市面上的无人机种类开始逐步增多,除了以航拍为主的传统无人机以外,包括主打高速机动性和第一人称沉浸观感的穿越机、主打单人vlog记录功能的空中相机等等,都成为了热门的竞争赛道。
与此同时,在无人机的形态方面,除了传统垂直起降的旋翼无人机,兼具固定翼飞机和垂直起降能力的复合翼无人机也开始成为很多新品牌、新产品的追逐方向。说到底,大家都在避免在传统航拍无人机市场与大疆竞争。
其实大疆的强,除了上文提到的技术积累、品牌认识以外,在接触了多位大疆用户以后,笔者还意识到了一个无人机市场不同于其他消费电子赛道的特殊需求:对售后服务和成本的额外考量。
“我就是因为大疆的售后而成为大疆粉丝的。”生活在北京的90后小李这样说到。“上次大疆的无人机维修,从送修到返回手里只用了4天时间,而且售后报价远低于我的预期费用,这点是我之前购买其他品牌从未有过的体验,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陆续购入了更多大疆产品,包括稳定器、运动相机等等。”
笔者认为,“服务”会是一道壁垒,尤其是无人机领域,作为空中飞行器,它的新手门槛本来就比较高,按照行业的话来说,就是新手“炸机”概率很大,但在维修方面,相比于汽车、手机、家电等产品,无人机相对小众的属性,就让本地寻找维修服务的难度直线上升,这时,服务网络的覆盖密度和售后效率就变得十分关键。
从无人机品牌的分布来看,广州地区是最多的,那对于北方的用户来说,如果返修必须送回工厂或者公司总部,光快递时间就在2~3天不等。再加上无人机航拍多用于旅行当中的特殊属性,如果短期内能修好,那意味着剩下旅行还能用它来创作、记录内容,如果维修周期较长,那原本为了适合航拍选择的旅游路线,可能就面临着半路返回或者临时改道的棘手问题。
如何结合上这项特殊优势,也就不难理解大疆在航拍无人机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何如此稳固了,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其他品牌要去寻找新形态、新品类去竞争的底层逻辑。像是空中相机,它本身的定位是以人物为主的跟拍工具,通过可控的视距来增强用户对产品的控制力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以此来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概率。